回车换行(CRLF)

工作中经常遇到CRLF,\r\n等描述,这里总结一下它们的由来。

回车换行的由来

在计算机还没有出现之前,有一种叫做电传打字机的机械打字机,每秒钟可以打10个字符。但它存在一个问题,打完一行进行换行的时候,需要用去0.2秒,正好可以打两个字符。要是在这0.2秒里面,又有新的字符传过来,那么这个字符将丢失。

研制人员想了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,就是在每行后面加两个表示结束的字符:

  1. 一个叫做“回车”,告诉打字机把打印头定位在左边界,不卷动滚筒。也称为CR(Carriage Return)
  2. 一个叫做“换行”,告诉打字机把滚筒卷一格,不改变水平位置。。也称为LF(Line Feed)

这就是“换行”和“回车”的由来。

兼容问题

后来,计算机发明了,这两个概念也就被般到了计算机上。由于早期存储器很贵,一些科学家认为在每行结尾加两个字符太浪费了,加一个就可以。于是,就出现了分歧。具体来说:

  • DOS & Windows: \r\n
  • Unix & Mac OS X: \n
  • Macintosh (OS 9): \r

所以不同系统的文件传输后打开可能会有问题:Unix/Mac系统下的文件在Windows打开,所有文字会变成一行;Windows里的文件在Unix/Mac下打开,每行的结尾可能会多出一个^M符号。